锚定“双查包養心得碳”目标 助力乡村振兴_中国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碳中和和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双碳”目标是指中国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旨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发展模式要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型,涉及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将“双碳”战略视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根本遵循,是对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乡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乡村振兴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实现密不可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要求“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建设宜家宜业和美乡村”的政策方向,体现了国家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高度重视。旨在通过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锚定“双碳”目标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实现“双碳”目标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首先,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带动乡村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带来的碳排放问题亟待解决,而实现双碳目标则要求农村经济向着低碳、高效、绿色的方向转变。这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引入更多的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可以有效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双碳目标将通过减少污染排放、增强碳汇能力等措施,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这将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同时,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乡村地区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乡村地区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场所,其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如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农村能源使用等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因此,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碳排放情况,尽可能降低农村的碳排放水平。其次,乡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又使其具备较强的碳吸纳能力。广阔的耕地、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对于固定和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森林等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其固碳能力更为突出。因此,要实现“双碳”目标,可以通过保护和恢复农村地区的生态系统,增强其碳吸纳能力,从而达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

锚定“双碳”目标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

在农村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我国已经通过采用“一控两减三基本”等绿色发展措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固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乡村振兴,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

第一,加速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经营主体、产业结构的高质量转型。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构建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提高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技术采纳度,使现代农业科技包養網比較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减碳增汇的核心竞争力;在经营主体方面,重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产业结构方面,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通过发展包養網农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强调的是,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命根子”,必须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合理规划农业种植和畜牧业结构,切实遏制耕地“非粮化”趋势。

第二,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农业生态价值的实现是农业领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体现。农田、森林、草地和湿地等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可部分抵消工业碳排放。首先,重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森林生态系统在我国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固碳能力最强,可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存能力。其次,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推动生态系统管理,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和恢复海洋蓝色碳汇包養平台推薦,重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再次,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探索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提高公众对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认知水平;着力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碳排放交易价格机制,推动我国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权益的市场化交易。最后,建立科学的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生态系统碳汇的动态变化。

第三,促进农业数字创新发展。数字技术将对建设农业强国产生明显的“乘数效应”。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深入实施“数商兴农”。一是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将数字技术嵌入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采用农业无人机应用,对农田进行高效监测和作业;发展农业物联网,将传感器、无线通讯和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实现实时监测和管理农作物、环境和设备。二是充分利用数字平台优势。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方面的决策支持;统筹推进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鼓励企业和组织发展数字化农业平台,为农民提供数字化的农业服务,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三是激活数据要素动能。用数字要素重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数字化农业产品销售,拓展数字化农业市场,支持农业产业链数字化升级;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农民、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第四,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实现“双碳”目标与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双向协同。污染已成为制约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十四五”时期作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深入推进期,需将“双碳”目标融入环境治理的各环节。一方面,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排查和治理机制,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填埋,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另一方面,完善以“降碳”“贮碳”生态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农业生包養行情态补偿制度,通过建立农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生态产业发展补贴等机制,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同时,增加绿色支持政策工具数量,强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此外,还可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建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

第五,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鼓励社会广泛参与。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农民等多方参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明确政策导向,为其提供必要支持和资源。另一方面,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应得到充分的参与和尊重,各级政府可通过开展民主议事和村民自治等方式,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地推动项目的实施。此外,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同等重要。它们不仅可以担任监督者的角色,促使政府更加负责地履行职责,还可以作为项目的合作伙伴,为项目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通过政府、农民、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的实现,为建设“宜家宜业和美乡村”注入新动力。

第六,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的协同推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度创新和管理优化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确立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农村产业绿色化升级、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对农村地区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管理,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管理体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为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通过促进“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福祉双赢。然而,我国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任务依然艰巨,需要持续努力。未来,应以上述包養举措为主攻方向,为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施 玮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黄森慰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查包養網干措施》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强调,要坚持党对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科技人才,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包養網比較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优秀品质,坚持“四个面向”,坚定敢为人先的创新自信,坚守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学术规范,担当作为、求实创新、潜心研究,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践中建功立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奉献青春和智慧。

《若干措施》提出,要引导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实际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包養網價格落实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等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选派科研能力强、拥有创新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通过兼职创新、长期派驻、短期合作等方式,到基层和企业开展科技咨询、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服务,服务成效作为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的重要参考。

《若干措施》明确,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跨学科、跨领域组建团队承担颠覆性技术创新任务,不纳入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限项统计范围。稳步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规模,将资助项目数占比保持在45%以上,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创、前沿、交叉科学问题研究。地方科技任务实施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深入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申报年龄可放宽到40岁,不设职称、学历限制,探索实行滚动支持机制,经费使用可实行包干制。

《若干措施》要求,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要大力培养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要积极推进科研项目负责人及科研骨干队伍年轻化,推动重要科研岗位更多由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鼓励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面向青年科技人才自主设立科研项目,由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承担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青年科技人才的结构比例、领衔承担科研任务、取得重大原创成果等培养使用情况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绩效评估指标,加强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

《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对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稳定支持力度。根据实际需要、使用绩效、财政状况,逐步扩大中央高校、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规模,完善并落实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动态分配机制。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用于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展自主研究,有条件的单位支持比例逐步提到不低于年度预算的50%,引导青年科技人才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前沿科学问题研究。鼓励各地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等多种方式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

《若干措施》提出,要完善自然科学领域博士后培养机制。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合理确定基础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数量,合理扩大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博士后规模。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劳务费”可根据博士后参加项目研究实际情况列支,统筹用于博士后培养。强化博士后在站管理,设站单位和合作导师应创造条件支持博士后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培养和提升博士后独立科研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扩大数量和规模,强化产学研融合,在产业技术创新实践中培育青年科技人才。

《若干措施》提出,要更好发挥青年科技人才决策咨询作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要积极推荐活跃在科研一线、负责任讲信誉的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进入国家科技评审专家库。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指南编制专家组,科技包養網计划项目、人才计划、科技奖励等评审专家组,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基地等绩效评估专家组中,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原则上不低于三分之一。高层次科技战略咨询机制、各级各类学会组织应根据需要设立青年专业委员会,推动理事会、包養網专家委员会等打破职称、年龄限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多层次参与学会组织治理运营。

《若干措施》要求,要提升科研单位人才自主评价能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要根据职责使命,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和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方式,科学设置评价考核周期,减少考核频次,开展分类评价,完善并落实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职称职务破格晋升机制。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主管部门要坚决破除“四唯”和数“帽子”倾向,正确看待和运用论文指标,形成既发挥高质量论文价值,又坚决反对单纯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氛围。合理设置机构评价标准,不把论文数量和人才称号作为机构评价指标,避免层层分解为青年科技人才的考核评价指标。

《若干措施》要求,要减轻青年科技人才非科研负担。持续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减负行动。科技项目管理坚持结果导向、简化流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健全完善科研助理制度,切实落实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相关规定,避免在表包養網比較格填报、科研经费报销等方面层层加码,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减少青年科技人才个人科研业务之外的事务性工作,杜绝不必要的应酬活动,保证科研岗位青年科技人才参与非学术事务性活动每周不超过1天、每周8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科研学术活动,将保障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时间纳入单位考核。行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得借调一线科研人员从事非科研工作。

《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到国(境)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开展学习培训和合作研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青年学术带头人发起和牵头组织国际学术会议,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国际活跃度和影响力。

《若干措施》要求,要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生活服务保障力度。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结合自身实际,采取适当方式提高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薪酬待遇,绩效工资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向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关怀爱护,保障青年科技人才休息休假,定期组织医疗体检、心理咨询活动,探索建立学术休假制度,营造宽松和谐的科研文化环境。各地要重视并创造条件帮助青年科技人才解决子女入托入学、住房等方面的困难。

《若干措施》强调,要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青年科技人才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和常态化联系青年科技人才机制,抓好政策落实,为青年科技人才加快成长和更好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用人单位要落实培育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主体责任,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具体落实举措,制定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青年科技人才专业技术培训,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全面提升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在党的旗帜下奋斗强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查包養網站比較央领导推进新时代人民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述评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题:在党的旗帜下奋斗强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推进新时代人民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述评

新华社记者张汨汨 解放军报记者费士廷、李兵正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我军建设发展的关键,关系强军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加强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放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思考,放到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谋划——

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最高原则,以忠诚为党护党、全力兴党强党为根本使命,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重大任务,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聚焦备战打仗,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发生全面深刻变化,为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深刻昭示——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强国强军的必然要求。

这也是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关键之举——全面加强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

人民军队坚定维护核心、坚决听党指挥,守住了根和魂

党的十八大之前一个时期,人民军队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情况比较突出,如果不彻底解决,不仅影响战斗力,而且事关党指挥枪这一重大政治原则。

2014年10月,党中央和习主席决策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确立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带领全军重振政治纲纪、重整行装再出发,牢固立起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战斗力标准、政治工作威信四个带根本性的东西,为新时代加强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进行深远擘画。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把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这一制度在党章中确立下来。

2018年8月,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在北京召开。习主席鲜明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

新时代人民军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根本的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围绕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作出一系列政治设计和制度安排,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为我军实现伟大变革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听习主席指挥、对习主席负责、让习主席放心成为新时代人民军队鲜明特质。

在军队领导指挥体制上,通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更好使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

在军事政策制度上,体系构建军队党的建设制度规定,将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要求在重要法规中固化下来。

在推进工作落实上,建立完善请示报告、督促检查、信息服务三项机制,出台批示指示督办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监督问责等方面措施规定,推动军委主席负责制贯彻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022年金秋,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体制机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持续推进军委主席负责制贯彻落实的坚定意志。之后,中央军委相继印发《关于深化军委主席负责制贯彻落实的若干意见》、《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若干规定》,制定实施军委主席负责制学习教育规划,修订印发《军委主席负责制学习读本》,推动全军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

全军各级把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作为最高政治要求来遵循、最高政治纪律来严守,坚持从新时代强军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感悟实践伟力,不断强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

心中有魂,脚下有根。陆军某部“大功三连”坚持用习近平强军思想建连育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淬炼忠诚和信仰,成为全军“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模范连”。

习主席来到该连看望慰问官兵时,勉励他们发扬优良传统,紧贴时代、紧贴实践、紧贴官兵,做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打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政治根基——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推进改革强军主题教育活动、“维护核心、听从指挥”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教育实践活动等;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编印《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问答》等,举办少将以上军(警)官政治理论轮训班,狠抓中校以上军官学风,着力构建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引导广大官兵坚定理想信念、坚决听党指挥。

古田再出发,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坚强领导下,全军坚持以整风精神推进政治整训——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查处郭伯雄、徐才厚、房峰辉、张阳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全面彻底肃清其流毒影响;坚定不移整顿思想、整顿用人、整顿组织、整顿纪律,突出打好思想清理、组织清理两场硬仗,深入开展12个重大是非问题讨论辨析;推进政治整训常态化制度化,坚决查处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人和事……人民军队实现了思想上洗礼、组织上纯洁、政治上团结。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这是新时代广大官兵的共同心声,体现了全军部队坚定纯粹的信仰信念。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融入血脉、植入灵魂,成为高度自觉。

“军队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来展开,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增强剂和功放器”——

人民军队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

能打仗、打胜仗,是军队使命职责之所在,也是军队党的建设的根本着眼点。

“全军要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加快提高打赢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我军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习主席率中央军委一班人视察军委联指中心,表明新一届中央军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的鲜明态度。

从朱日和沙场阅兵,到南海海域海上阅兵;从开训动员大会发布训令,到深入部队视察调研……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以来,习主席上军舰、乘战车、登战机,反复强调练兵备战,对备战打仗高度关切、倾注极大心血,以坚定步伐引领全军实战练兵之路。

——归正工作重心,立起鲜明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领导召开中央军委军事工作会议、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等,推动把新时代军事战略思想立起来、把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立起来、把备战打仗指挥棒立起来、把抓备战打仗的责任担当立起来。

各级党委坚决落实习主席关于备战打仗重要决策指示,坚持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坚决把工作重心归正到备战打仗上来,一切为了提高战斗力的舆论导向、工作导向、用人导向、政策导向鲜明确立。

重构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让一切战斗力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出台《关于在党委领导工作中贯彻落实战斗力标准的意见》,推动各级党委把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按战斗力标准统筹资源的运行机制,把人力物力财力向备战打仗聚焦。

——纠治和平积弊,聚力练兵备战

2014年,“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在全军掀起一场场思想风暴,围绕“战斗力标准是什么、战斗力现状怎么看、战斗力建设怎么办”,层层对照检查,人人全程参与,查找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推动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立起来落下去。

开展和平积弊大起底、大扫除,以整风精神纠治备战打仗中的顽症痼疾;组织全军战备突击检查和部队整建制拉动,检验部队战备水平,暴露和祛除党委机关的和平病灶;加强军事训练监察,推动训风演风考风向战走实;抓好备战打仗专项巡视,重点检查党委议战议训、正副书记履行备战打仗第一责任和首长机关训练、领导干部组训督训落实情况……

一系列硬招实招精准点穴,各级党委一门心思想打仗、谋打仗、抓打仗,实现了问题积弊的深纠治、主责主业的真回归、打仗能力的新提升,在与强敌过招、应急应战中回答好“胜战之问”、“价值之问”、“本领拷问”。

——提升打仗本领,忠诚履行使命

认真落实《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作战纲要(试行)》,建立完善战区党委领导联合作战的制度机制,扎实开展实兵对抗演练、跨区基地化训练、使命课题训练、中外联演联训等演训活动,紧贴领导备战打仗实践强化党委战略谋划和指挥能力建设,锻造打仗型党委班子,培养打仗型领导干部。

各级指挥员进入指挥岗位、走进自己战位、走上练兵一线,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砺气”、“强能”,谋划打仗、指挥打仗、带兵打仗本领显著增强。

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下,大江南北座座练兵场,铁甲奔涌,战舰驰骋,战鹰呼啸,长剑引弓,全军精武强能热潮持续涌动,铺展开备战打仗的壮阔图景。

回望强军征途,人民军队聚焦主责主业、向战而行——紧紧扭住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根本指向,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和能力建设,大力纠治和平积弊,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

回望强军征途,人民军队强固制胜优势、不辱使命——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有效应对外部军事挑衅,震慑“台独”分裂行径,遂行边防斗争、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维和护航、人道主义救援、国际军事合作等重大任务,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强则军队强”——

人民军队各级党组织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不断增强,强军兴军的特有优势持续强固

江西永新,青山绿水间,一座雄伟的三湾改编纪念碑巍然矗立。碑顶上,一面镰刀锤头的红旗迎风飘展,一只遒劲有力的大手紧握钢枪,枪口直指苍穹。

96年前,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这里出发的人民军队,历经三湾改编的洗礼,依靠严密的党组织体系,在挫折中愈加奋起,在困苦中勇往直前,铸就了拖不垮、打不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雄师。

人民军队一路走来,严密的党组织体系,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也是我军克服千难万险、战胜敌人的法宝。

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时代,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各级各类党组织的体系结构、类型设置、职能配置等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坚持抓好党组织建设这个基础和关键,体系聚优、贯通发力强组织、强功能、强队伍,把人民军队凝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信仰共同体和无坚不摧的战斗集体。

——优化组织设置焕发新活力

适应军队体制编制调整,规范各级各类党组织职能定位、组成产生和主要任务,构建起与新的领导指挥体制相衔接、与新的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相匹配、与有效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相融合的党组织体系——

军委机关部门党委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部署,确保军委机关履行战略谋划和宏观管理职能;战区党委对辖区部队日常战备和军事行动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军兵种党委坚持以战领建、抓建为战,在推进军兵种建设战略转型中发挥领导作用;战区军种党委加强工作统筹,履行作战指挥和建设管理双重职能;基层党组织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完善法规体系释放新效能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把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关于军队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部署具体化,深入推进军队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出台《中国共产党军队党的建设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军队委员会(支部)工作规定》、《军队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等法规制度,修订《军队政治工作条例》,形成系统配套的党指挥枪制度体系。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2021年5月,200名少将以上军官分两批参加军队党的建设法规培训。以此为示范,各级采取上下联动、分级组织方式,系统加强新法规学习培训和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跟进抓好督导检查,推动全面进入“新法规时间”。

——强化功能作用引领新发展

从高至云霄的“5592”哨所,到万里之外的亚丁湾护航舰船,再到抗疫一线的火神山医院,人民军队使命任务拓展到哪里,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就加强到哪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各级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适应部队使命任务新拓展、力量编成新变化、工作运行新状态,坚持抓组织强功能、抓高层带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强化,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不断增强。

中央军委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对照检视,深刻查摆剖析,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为全军作出表率示范。各级紧紧跟上,从烧旺“熔炉”严起,真拉袖子、红脸出汗,弘扬认真和斗争精神……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明显增强。

军级以上高层党委在我军党的组织体系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全军突出政治标准和打仗能力选准配强高层党委班子,加强民主集中制经常性学习培训,完善落实党委议事决策规则和决策监督机制,提高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实际能力。

2022年3月开始,全军营连党委(支部)书记、科室党支部书记、预备役部队基层党组织书记3类示范培训接续举办,探索形成的“学讲研练考”培训模式为部队提供借鉴。各级按照全面锻造“三个过硬”基层要求,拓展运用全军基层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成果分级分类抓好管党务党能力强训,构建机关指导基层工作统筹协调制度,用好“双争”、“三大组织”联建联创等抓手释放自建活力,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为推进强军事业提供坚实基础和支撑。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强则军队强。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加包養網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现代化……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阔步走向现代化的征途中,全军各级党组织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迸发出空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广大党员不怕牺牲、实干担当,攻克一个个难关,创造一个个奇迹,党旗在任务一线高高飘扬。

“要把培养干部、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集聚矢志强军打赢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人民军队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堪当强军重任的人才方阵加速崛起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党管干部、包養党管人才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摆在强军事业发展突出位置,重振党管人才政治纲纪,立起为战育人鲜明导向,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布局,深化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推动人才领域开放融合,我军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始终保持我军人才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进入新时代,从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到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确保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支撑”;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到党的二十大部署“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军事人力资源管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坚持把人才强军纳入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战略布局一体运筹,鲜明提出军队好干部标准,从政治上培养、考察和使用人才,确保枪杆子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

选人用人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指挥棒,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中央军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干部考评委员会,全方位考察识别、大范围交流使用干部,接续深化干部工作大检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纯洁高级干部队伍。各级党委加强对干部忠诚度鉴别和政治考察,刚性执行选人用人“八个坚持”、“十个严禁”、“凡提四必”,坚持注重基层、注重实干、注重官兵公认的导向,靠本事立身、凭能力进步蔚然成风。

——坚持为战育人,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

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决定》、《军队院校教育条例(试行)》、《军队军事职业教育条例(试行)》……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为战育人向更高水平迈进。

坚持打仗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加速锻造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超前预置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激励扶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复合培养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锚定制胜未来战争的“四类人才”建设按下快进键。

立足军事斗争准备实际,注重在重大军事行动和重大演训任务中培养和发现人才,走活应急应战紧缺人才培养和调剂补充路子,探索实施“人才+工程”和“人才特区”建设,建好蓄足打赢未来战争的“人才池”。全军官兵在壮阔军事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一批又一批优秀指战员走进火热的演训场、走向军事斗争准备一线。

——坚持改革创新,深层激发人才队伍动力活力

人员结构布局深度优化。大幅压减全军团级以上机关现役员额,精简服务保障等机构和人员;依托地方高校定向培养军士,订单式招收让专业对口率不断上升;走开文职人员岗位直接引进高层次人才路子,院士穿上“孔雀蓝”……我军加快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政策制度改革实现重大突破。以《现役军官管理暂行条例》为标志的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取得实质进展,军士、义务兵、文职人员等制度改革一体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以及军队看望慰问和救济、包養平台推薦军队疗养、军人子女教育优待、父母赡养补助、配偶荣誉金、军人及军队相关人员医疗待遇保障等一大批政策举措陆续出台,汇聚起献身国防、矢志强军的激情干劲。

人民军队昂首阔步,人才强军号角催征,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入脑入心,一项项新思路新举措接续推出,一个个现实矛盾难题逐一破解,一条条爱兵惠兵之策提振军心,人才强军之道越拓越宽,官兵成才之路越走越广。

“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坚持严字当头、全面从严、一严到底,深入推进我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实现根本好转,新风正气不断上扬

作风优良才能锻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扭住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不放松,带领全军持续正风气、严规矩、惩贪腐,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组合拳”,推动人民军队实现革命性锻造。

展现新气象新面貌——全军上下从严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整改整肃,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有力回归,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立包養起了人民军队好样子。

——坚持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

“改进作风必须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对军队来说,就要从军委做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央军委制定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驰而不息贯彻执行,为全军改进作风立起标杆。

紧紧扭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加强对依法依规履职用权、落实待遇规定、规范社会交往、管住管好家属子女等事项的制约和监督,督促守好思想防线、用权底线、法纪红线、家风界线,以“关键少数”影响带动“绝大多数”。

深入开展“八个专项清理整治”,深化拓展基层风气监察联系点工作,深挖严治违规喝酒、请吃吃请、网上收礼送礼等不良风气……推动纠治“四风”由集中整顿向常态化体系治理转变,车轮上的腐败、住房上的特权、舌尖上的浪费得到有效治理,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

——坚持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

党中央和习主席以坚定的决心意志,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永远吹冲锋号,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守“贪污受贿3万元以上一律移送司法”法纪红线,受贿行贿一起查,“老虎”、“苍蝇”一起打,大力纠治官兵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纵深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整肃治理,深挖重处啃食战斗力的“硕鼠”、“蛀虫”,形成全领域、全方位、全时段高压严治态势包養網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深入开展军队干部反腐败教育,健全完善理论灌输、文化润塑、案例警示相结合的思想教育体系,常态抓好党性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从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的根本性转变。

——坚持以体系治理纯正生态

正风肃纪反腐,从治标到治本,再向治理跨越,靠决心意志、果断举措打攻坚战,更需要标本兼治、系统治理打持久战。

制定修订《中央军委巡视工作条例》、《军队实施党内监督的规定》、《军队党的问责工作规定》等党纪条规,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权力制约监管制度体系构建,为权力套上管束之笼。

督导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行业部门廉政主管责任,牵住党委主体责任“牛鼻子”,探索可查可比的评价指标,上下贯通拧紧责任螺丝、消除梗阻堵点、传导压力压势;纪检、巡视、审计“三把利剑”联动发力,实现监督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拓展军地融合监督成效,巩固深化军内联合监督,构筑利剑高悬、震慑常在的监督执纪大网。

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运用巡视巡察、派驻监督、作风督查、交叉检查、专项整治等手段,严格执行军规军纪,持续扎实推进部队风纪整改,用铁的纪律凝聚铁的意志、锤炼铁的作风、锻造铁的队伍。

战鼓激越高昂,步履铿锵坚定,人民军队正风肃纪反腐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标本兼治综合效能不断增强,部队新风正气充盈、面貌一新。

历史的启迪、时代的昭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人民军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全面加强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精神状态激发出来,把奋进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新华全媒+丨五年后,那查包養網心得个搬出大山的女孩还好吗?——吉雪与家人的新生活_中国网

12月22日,吉雪(左一)在安顺市西秀区启新学校给同学们展示自己写的英语作文。

2018包養網年,家住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岩腊乡龙潭村格沙苗寨的6岁苗族女孩吉雪,与家人一起从缺水、耕包養網地少、海拔高的格沙苗寨搬迁至50公里外的西秀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彩虹社区,走出大山,开启了新生活。

五年过去了,在吉雪和家人的新家园里,小区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幼儿园、小学、初中、社区医院、超市等就在家旁边。原来她上幼儿园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现在从家到学校步行不到十分钟路程。

吉雪现在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像社区里的树木一样,她的个子长高了不少。她说,她更喜欢现在的新家,因为上学、放学、吃饭、购物更方便快捷,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她。她和妹妹将一直在这里读书,直到初中毕业。

吉雪一家搬迁前后生活的变化,也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时代巨变的缩影。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包養 13   14   15   16   17   18   19 包養  20   2包養網1   >  

养老人才短缺,日德澳这样应对_中国查甜心寶貝包養網网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近日,教育部表示,将加快推进养老领域人才培养培训,支持养老等民生需求紧缺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并将重点支持县域中职开设养老、家政等专业。纵观全球,养老行业“用工荒”是一个很多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在一些养老职业教育体系较为成熟的国家,人才培训是怎么做的包養?又是如何应对人才短缺这一问题的?

日本用各种补助鼓励人们入行

近日,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在市政厅向员工致辞时表示:“为从事高龄者护理工作的人们提供满怀希望持续工作的环境十分重要。”她明确提出东京都将在国家优惠措施以外,再为介护人员提供每月1万至包養網2万日元左右的支持。小池百合子称,日本政府计划从今年开始每月为介护人员提高6000日元护理报酬,但在生活成本高昂的东京,需要更多的补贴。

所谓介护,主要是指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日本的介护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面对少子高龄化的社会现状,日本在1987年制定了《社会福利及介护士法》,培养介护从业人员。但是,由于老龄化不断推进,介护人才越来越供不应求。2023年介护士需求为233万,人员缺口22万人。到2040年,介护人员的缺口将达到69万人。为应对介护人员严重不足的危机,日本从中央到地方可谓是费尽心思。

首先,日本中央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制度,以支持希望取得介护相关资格或加入介护行业的求职者。这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的助力体系,其中,“求职者助力制度”主要面向寻求再就业或换工作的求职者,提供每月10万日元的生活补助金,并提供免费的职业训练课程;“实务研修培训费用贷款制度”则面向正在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20万日元的贷款用于资格考试,受资助者取得资格并继续从事介护士的工作后,无需偿还借款;“自立支援教育培训补助金制度”是面向单亲家庭的支持制度,最多可以补贴60%的培训费。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不遗余力地投入贷款和补助,吸引从业人员。

吸引介护人员就业之后,政府还力求人才不流失。根据日本老人保健设施协会等的调查,2023年日本年度薪酬总体情况是平均加薪3.69%,而护理职员的加薪仅为1.42%。介护人员的平均月薪比整体平均月薪低了约7万日元,加上工作辛苦,难免造成大量从业者离职。为此,厚生劳动省不仅计划提高从业人员工资,2024年6月还将同时进行医疗报酬、护理报酬以及障碍福祉服务等报酬的三重调整。

为应对介护行业人手短缺的问题,日本厚生劳动省从引进外援着手,积极推进引进外籍护理人员。2008年,日本开始接收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介护人员,2009年扩展到菲律宾,2012年又增加了越南。根据厚生劳动省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从事介护领域的外国人居住者约有4万人。持有“介护”在留资格的外国人,都毕业于日本的介护福祉学校,培训过程与日本本土介护士没有区别,工作内容也完全相同。面对越来越大的从业人员缺口,日本的介护士抢夺战已经不仅是在城市之间,而且是在跨国进行了。

德国为学护理的学生发“工资”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德国目前有500万老年人需要护理,到 2040年将达到700万,德国需要增加 19 万名全职老年护理人员。尽管德国每年开始老年护理职业培训的新生达5万多,但德国目前仍面临“老年护理荒”。为此,德国联邦政府正与各州合作,加强各地的老年护理职业培训能力。

根据德国护理职业法规,老年护理的职业培训采取的是双轨制模式。“学生一般1/3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2/3的时间在养老院、临终关怀医院、疗养院、老年公寓等机构进行实习。”柏林老年护理专家格莱巴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老年护理的职业培训学校大多是私立的,养老机构则各种性质的都有。学生与实习机构签订合同,对工作时间、休假、报酬等有详细的规定。

记者在柏林莫克学院等多家培训学校了解到,参加老年护理职业培训的学生从17 岁至 60 岁左右的都有。还有不少学生来自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和南美等地区。格莱巴向记者介绍,德国护理培训采取 “宽进严出”的政策,入学只需要拥有中学毕业证书或其他完成10年普通学校教育的证明。令记者意外的是,参加老年护理培训的学生中不少还是家庭主妇。

根据德国2020年通过的新护理法规,全日制护理培训周期为3年,第一年和第二年是综合培训,第三年是专业培训,学生必须选择专业方向,有老年护理培训和儿童健康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健康与护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等内容。实践培训内容则是承担各种任务,比如保持病人的个人卫生协助用餐、伤口护理、血压测量、观察身体机能等。对于家庭主妇来说,她们一般参加的是为期4年的兼职培训,每周至少需20 小时的实习,外加理论课程。此外,已经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人员还可以将培训时间缩短1年。

为增加护理职业的吸引力,德国新护理法规规定,学生参加护理培训不需要缴纳学费,而且还可以获得适当的培训报酬。目前正在柏林参加老年护理培训的汉娜对记者说,培训的第一年,他们的平均收入为每月 1070 至 1290 欧元,第二年为 1120 至 1360 欧元,第三年为 1220 至 1470 欧元。培训结束后,他们的正式起薪为每月2150至3100欧元。每年毕业考试合格者,将获得“护理士”或“老年护理士”、“儿童健康护理士”的职称,这一职称被所有欧盟国家认可。

德国养老机构还有一种创造性的资金池模式,除了政府包養網 花園提供的资金外,每家养老机构也会根据自己的员工数量,向一个公共账号缴纳一笔资金。如果员工参加护理培训,就能从资金池中获得补助。

澳欢迎中老年人加入护理行业    

澳大利亚有“养老天堂”之称,在养老护理服务产业方面起步早且经验丰富。如今,澳大利亚在向超级老龄化社会过渡。澳当前老年人数量约为380万,占人口比例为15%。到2057年,老年人数量将快速增长至880万人,占人口比例将达22%。为应对日渐老龄化的人口结构,澳政府和私营部门需要解决越来越紧张的养老护理人员短缺问题。根据澳政府的数据,截至2023年,澳全国约有37万名老年护理人员,分为直接护理人员(如医生、护士、技术支持人员等)以及人数众多的间接护理人员(如清洁工、司机、园丁以及志愿者等)。

澳政府对于从事老年护理相包養关工作的人员有着严格和系统的培训及监管体系。首先,有意愿成为老年护理人员的候选者需要在正式参与学习和培训前接受多项资格审查,包括犯罪记录的调查、身体及心理健康情况、与儿童及弱势群体的沟通及合作能力等。其次,审查合格者可以申请参加老年护理文凭(三级)、高级文凭(四级)以及护理学学士、硕士等不同等级的课程,结业后在澳大利亚健康从业者监管机构正式注册为养老护理助手、登记护士或注册护士等。其中注册护士主要从事高级护理工作,技术含量高、风险难度大,并对养老护理助手与登记护士有监管和管理的权限。

为吸引更多人参与老年护理工作,澳政府为部分人群提供减免学费的机会,包括澳大利亚原住民、年轻人、不带薪的志愿者以及残障人士等。根据澳政府的报告,老年护理是澳大利亚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澳政府也会与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定期审核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及服务质量,对各个机构进行全面监管评估。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被吊销营业执照或取消从业资质的养老机构有十多家。

养老服务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严格的监管体系使得澳大利亚老年护理人员面临短缺。特别是疫情后,澳国内的护理人员空缺约10万人。澳大利亚老年护理专业网站“Inside Aging”报道称,到2050年,40%的澳大利亚人年龄都将超过55岁。澳老年护理从业人员行业委员会首席执行官路易丝·奥尼尔表示,他们渴望不同背景和年龄段的人加入老年护理行业,尤其欢迎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参与到老年护理工作中,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将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例如生育和抚养过孩子、驾驶和旅行经历丰富以及具有园艺、手工和乐器演奏等特长”。不过,她认为,为了吸引更多的中老年人士进入老年护理行业,需要解决“面子”、培训计划以及工作条件等现实问题,尤其是养老机构需要制定正确的策略来招聘、安排和留住这些从业人员。

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查甜心寶貝包養網文章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12月12日,在赴河内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越南《人民报》发表题为《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开启携手包養網迈向现代化的新篇章》的署名文章。文章全文如下:

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开启携手迈向现代化的新篇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应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和越南国家主席武文赏邀请,我即将对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来第三次踏上越南这片美丽的土地,感到十分亲切,就像到亲戚和邻居家串门一样。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理想相同,命运与共。毛泽东、胡志明等两党两国老一辈领导人怀着共同理想信念相交相知,携手缔造了“同志加兄弟”的中越传统友谊。在追求各自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进程中,我们团结一心、相互支持。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互学互鉴、拓展合作,共同书写了中越友好历史篇章。

今年是中越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越两党两国共守和平安宁,共谋发展合作,共创繁荣富强,走出一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阳光大道。

我们坚持以信相交。两党两国高层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今年,我同阮富仲总书记密切互动,共同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擘画新时代中越关系蓝图,推动中越关系确立新定位、迈入新阶段。我先后会见了赴华访问或出席会议的国家主席武文赏、政府包養总理范明政、越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张氏梅同志。双方召开了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两党理论研讨会、两国公安部合作打击犯罪会议等机制会议。各部门各地方合作更趋密切。

我们坚持以利相融。中国长期是越南最大贸易伙伴,越南是中国在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和全球第四大贸易伙伴。应中方邀请,越南领导人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七届中国-南亚博览会、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越南输华的果蔬等农产品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中国出口的原材料和机械设备有力支持了越南制造业发展。中国企业承建了河内轻轨2号线,这是越南首条城市轻轨项目,累计载客近2000万人次,为河内市民出行带来便利。中越国际班列开行,智慧口岸启动建设,陆地边界口岸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中国企业在越南建成海外最大的光伏产业集群,投资建设的光伏和风能电站为越南的能源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河内、芹苴等地投资建设多个垃圾发电项目。

我们坚持以谊相亲。今年以来,两国人员往来迅速恢复,前10个月中国赴越游客超过130万人次,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成功试运营。中国全国政协和越南祖国阵线中央暨边境省份友好交流活动、中越边民大联欢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中国传统经典名著在越南家喻户晓,中国当代影视作品也深受越南民众喜爱。越南流行歌曲火爆中国社交媒体,越南歌手在中国综艺节目中收获大批中国“粉丝”。日益密切的人文交流就像蜿蜒流淌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中越友好交往的奔涌长河。

我们坚持以诚相待。两国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强调坚持对话协商、和平合作,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双方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给予支持,在国际和地区合作机制中保持密切配合。越方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支持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支持中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今年是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10周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从亚洲做起。中国有首耳熟能详的歌这样唱道,“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这反映出中国民众心中朴素的亚洲命运共同体意识。亚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周边是搬不走的邻居,成就邻居就是帮助自己。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愿把自身发展同周边国家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周边国家一道打造命运共同体,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越南同中国有着“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中国党和政府始终将发展中越关系视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衷心希望两国不忘传统友好初心,牢记共同理想使命,携手走好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

——保持战略沟通,夯实中越命运共同体政治基础。双方要继续保持高层战略沟通,确保中越关系这条航船劈波斩浪、稳步向前。双方要坚定支持包養網对方走好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共同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要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交流,共同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确保各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行稳致远。

——发挥互补优势,强化中越命运共同体合作基础。中国正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越南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双方要充分发挥地缘相近、产业互补优势,加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战略对接合作,不断拓展在互联互通、国企改革、绿色能源、关键矿产等领域合作,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更多惠及两国人民。

——加强友好交流,筑牢中越命运共同体民意基础。远亲不如近邻。中越关系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要加大友好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中越央媒、智库、文旅、出版机构、广播影视等部门对口交流机制效能,深化中文教育、职业教育、体育、卫生等合作,办好中越人民论坛、青年友好会见等系列品牌活动,增进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相互了解和感情。两国要增开更多直航航班,中国将鼓励更多中国游客来到越南观光旅游,感受越包養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妥善管控分歧,扩大中越命运共同体共识基础。双方要落实两党两国领导人共识,妥善管控海上分歧,共同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双方要着眼两国人民长远福祉,坚持互利共赢,积极推进合作,为营造各自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实现地区长治久安作出应有努力。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仍在加速演进,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上升,地区和平和发展面临较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亚洲站在悠久文明的历史根基上,正迎来发展振兴的重要关口。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亚洲地区的未来,掌握在亚洲人民自己手中。10年来,亚洲人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共同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弘扬和平、合作、包容、融合的亚洲价值观,才能融入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潮流;只有坚持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循环畅通升级,为亚洲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只有积极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把本国发展寓于各国共同发展之中,才能共同建成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共生的亚洲家园。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无论世界如何沧桑巨变,中国坚持走人间正道。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将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将保持周边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方针,同时赋予亲诚惠容包養網理念新的内涵,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多惠及周边,共同推动亚洲现代化进程,为包括越南在内的亚洲国家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我相信,中越两国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将吸引更多国家投身于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为亚洲长足发展和睦邻友好提供更多正能量,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守护中欧班列的“女飞人”_查包養經驗中国网

包養行情

1月12日,在重庆兴隆场编组站15号灯桥上,母思琪(左)使用对讲机通知地面配合人员控制电源试验灯具。

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的兴隆场编组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作为重庆铁路枢纽的“心脏”,这里承担了中欧国际班列的列车解体、编组任务。

“00后”女孩何雪和母思琪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重庆供电段兴隆场电力工区的两名电力线路工。每个夜晚,她包養網包養網和工友背负数公斤重的工具材料,从地面沿着近70度的爬梯攀包養網 花園上22米高的电塔和17米高的灯桥,对这里的5000余盏灯进行巡检维修,确保编组站场的照明安全。

这群守护中欧班列的年轻“女飞人”,用他们的坚守将光照亮编组站场内的每一寸钢轨,守护着每一趟从这里驶出的中欧班列。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包養

推动“中国-斯里兰卡联合查包養心得科教中心”高质量发展_中国网

践行“一带一路”新发展理念 推动“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新发展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科教合作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两任斯里兰卡总统的见证下,中国科学院与斯里兰卡高教部、城市规划与供水部先后于2014年和2015年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简称“中-斯中心”),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海洋防灾减灾、水环境与安全供水、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包養中国科学院已资助中斯合作项目近20项,10余家研究所陆续参与对斯合作。中-斯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培养斯里兰卡研究生,累计招收培养研究生100余人。通过国际人才交流计划,资助20余名斯里兰卡籍专家来华开展合作研究。面向斯里兰卡海洋、水务、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开展实用性短期培训及课程教学,累计培训逾1000人次。通过搭建平台、国际合作项目、人才交流与培养等方式,中-斯中心为促进中斯两国民心相通、可持续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在2016年4月和2023年10月,中-斯中心的工作先后2次被列入两国联合声明。

中国-斯里兰卡科教合作需求

斯里兰卡是南亚次大陆南端的印度洋岛国,地理位置关键。位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之间,是东西方贸易交通航线必经之路上的最重要补给点之一,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斯里兰卡科技基础落后、人才匮乏,海洋热带风暴、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经历了2004年印度洋海啸、2019年暴恐事件和2022年经济危机包養網后,对我国的科技合作需求日益强烈。

斯里兰卡长期关注海洋防灾减灾和环境保障。该国附近海域是印度洋热带物质和能量交换强烈的区域,是南亚季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影响到我国的降水和气候变化。但由于斯里兰卡在海洋研究方面的不足,对海洋防灾减灾的主要方面,如海洋环境水文气象要素的特征规律、红树林消浪机制等缺乏深入认识,以及海洋环境预报能力不足,每年都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和汉班托塔港是“一带一路”重点工程、旗舰项目,对海洋环境保障有强烈需求。

斯里兰卡近年也逐渐认识到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大约2%的海岸线为珊瑚礁分布区,珊瑚礁类型主要为岸礁,已知珊瑚289种;但1998年的高温造成了珊瑚大量死亡,部分区域甚至死亡率高达100%。斯方专家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分析,预测未来30年里,斯里兰卡东岸珊瑚礁可能减少5.54%,西岸珊瑚礁可能减少17.76%,其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形势极为严峻。同时,斯里兰卡海参、鱼类、虾蟹等养殖品种的育苗育种技术和红树林生物资源开发技术缺乏。作为世界著名的观鲸圣地,其对鲸类生态系统、种群变化、迁徙规律、栖息地环境要素等都认识不足,存在未知风险。

此外,斯里兰卡中北部长期受到不明原因慢性肾病(CKDu)困扰,患者多达40万人,多是男性劳动力。该疾病与饮用水和水环境相关,长期困扰斯里兰卡中部地区,被其历届政府关注。中-斯中心希望通过安全供水技术来解决饮用水和水环境问题。

目前,斯里兰卡刚经历了经济危机,处于经济虚弱期,亟须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经济恢复。斯里兰卡有关机构不断表达与中国科学院加强合作的愿望,包括海洋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科学院已与斯里兰卡高教部、供水部等部委签订部级协议(含合作备忘录)8项,其他各类合作协议30余项。

中-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成果进展

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新发展理念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引。推动中-斯中心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并有新的突破,在国际科教合作中取得新实效。

根据中斯双方的合作计划,中国科学院依托中-斯中心平台,建设斯里兰卡及其周边海域海洋环境观测网络和数值预报系统研发平台,开展生态系统调查及饮用水安全与水环境研究与技术示范,开展联合水下考古,研发防腐蚀材料和技术。这些合作提高了斯方的风险管理和预测预报能力,为斯方了解本国水域生态资源本底情况提供科技支撑,为绿色生态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提高了斯里兰卡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了中斯双方的科技考古成果的交流和文化纽带;这不但促进了民心相通、合作共赢,还为有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进展

创新安全发展,初步建成海洋立体观测网络,搭建海洋预报系统,服务斯里兰卡防灾减灾

在观测网络建设方面,中-斯中心针对季风气候背景下海气相互作用引发的热带风暴、暴雨等灾害,与斯方自2012年开始在斯里兰卡建设近海海洋环境观测网络;采取陆基、近海与远海观测相结合、时间序列观测与航次大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斯里兰卡建设了多个观测站点,实现海洋大气边界层、季风环流与近海海洋环境要素的长期、稳定和有效观测。该观测网络获得的数据由中斯双方共享,这为开展斯里兰卡海洋灾害预报与成因机制研究、工程环境保障和环境生态研究等提供观测资料支持。该观测网络为斯里兰卡加强对季风气候与海洋天气环境的认识,提高各有关机构的管理能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与设施基础。

在预测预报系统建设方面,搭建的“斯里兰卡海洋环境预测预报系统”已经在斯里兰卡卢胡纳大学实时运行,并发布给海洋、渔业、环境等有关部门,为渔民、工程、海事活动等提供海洋环境数据保障。随着斯方需求不断提升,对该系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据斯里兰卡卢胡纳大学初步评估反馈,预测预报系统使斯里兰卡显著地降低了人员、财产损失;经常查收预报预警信息的当地渔民都知道包養,这是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大学合作开发的预报系统,是科技合作造福民生的范例。该系统还在2020年9月斯里兰卡东部油轮起火、2021年5月科伦坡附近货轮爆炸等应急事件中,及时向斯方发布预报信息,助力应急事件处置,得到了斯方政府部门的感谢,并被当地媒体积极报道。

绿色共享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特色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方面,中-斯中心不但为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环境监测预报的服务功能,而且在珊瑚礁、红树林、鲸类等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开展了资源调查、保护育种等多方面工作。2023年初,在科伦坡港口城附近发现珊瑚,中-斯中心马上开展联合调查研究,确认了这一新的珊瑚分布点;通过对数十种珊瑚和珊瑚礁鱼类等生物进行分析,发现珊瑚种类超过30种,珊瑚密度可达到60个/平方米,鱼类超过80种,这个新生的珊瑚分布点构建了人工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新热点,此时发现新生珊瑚具有重要意义。近30年来,斯里兰卡海域珊瑚因全球气候变化逐年减少。在其后举办的中国-斯里兰卡珊瑚礁生态联合研讨会上,各国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是斯里兰卡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事件,斯里兰卡急需引入生态保护技术。中-斯中心已陆续与斯里兰卡科研机构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联合研究及生态保护技术应用。大量热心民众和网络直播爱好者被新生珊瑚分布区和联合研讨会所吸引,并对中斯联合开展珊瑚保护研究表达了热情的支持。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该合作有望成为中斯“一带一路”海洋经济与生态文明共建的典范。

在海洋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中-斯中心与斯里兰卡海洋研究机构合作,达成了合作共识。斯里兰卡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鲸类栖息地,种类较多,并存在季节性迁徙的生活规律;观鲸活动也是斯里兰卡的重要旅游项目。中斯合作双方已制定了下一步考察研究方案,以助力鲸类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中斯双方还在红树林资源调查、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得到了斯方高度肯定,显著提高了斯方对红树林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协调开放共享发展,联合开展水环境与水技术研究示范

斯里兰卡中北部不明原因慢性肾病(CKDu)的致病机理至今尚不清晰,历届政府对饮用水安全问题十分重视。中国科学院与斯里兰卡国家供排水委员会、佩拉德尼亚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展水环境与水技术研究示范项目,以提升斯里兰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能力,也促进了我国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的“走出去”发展。

在安全供水与水环境研究方面,通过病区现场调查和动物实验,精细刻画了CKDu病区地下水水质地图,发现地下水中高浓度氟、钙离子的共存和高温的联合作用可能是导致肾病的重要原因;通过识别斯里兰卡旱区不同存储阶段雨水中的典型污染物,确定后续净化工艺的关键技术指标;构建了斯里兰卡CKDu高发地区供水管理平台方案,为斯里兰卡制定全国供排水设施建设规划和水资源管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援助;调查了斯里兰卡全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情况,为当地政府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方案;调查斯里兰卡岩石土壤与地下水的地球化学元素组成,为斯里兰卡地下饮用水源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在水处理技术方面,3套地下水处理示范设备在斯里兰卡CKDu病区稳定运行,持续为周边数千居民和1000多名学生提供安全的饮用水;面向CKDu病区安全供水的4套大型设备和数十套小型设备已于2022年底启用。基于先进仪器设备,运行团队已经完成水质参数测试方法的建立和验证,现已可以向斯里兰卡及南亚地区提供近300个水质参数的测试服务。开发了电絮凝—沉淀—过滤—紫外消毒净水工艺,该工艺无需外加水处理药剂,解决了农村供水运维繁琐、水质稳定性差的难题;并集成开发出研发的新型易维护装配式饮用水厂,在斯里兰卡中部省梅提哈卡村交付启用,解决了这个偏远山区的村民长期直接饮用简单过滤的地表河水问题。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斯里兰卡供水部国务部长及当地村民共同出席启用仪式,新的水处理设备还将陆续在斯应用。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与设备为改善当地的供水状况作出了实质性贡献。特别是太阳能净水设备,为缺电地区的村民带来了极大方便,因此每次中方科研人员回访时都会受到当地村民特别热情的接待,深切感受到民心所向。

能力建设共享发展,联合培养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院通过“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联盟(ANSO)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奖学金等资助计划支持斯里兰卡留学生来华攻读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斯中心已招收斯里兰卡留学生100余名,并成功开办了“海洋环境科学斯里兰卡硕士班”。斯里兰卡留学生大多在华学习表现优异。例如,硕士毕业生J. Bimali Koongolla获得“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国际毕业生”荣誉。多数斯里兰卡留学生积极回国工作,在单位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学成回国的Madhubhashini Makehelwala博士现已担任斯里兰卡供水部中国-斯里兰卡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常务副主任;她的第一作者论文荣获2023年斯里兰卡总统科学研究奖。毕业生集体在每年春节都会向中-斯中心和导师们发来祝福,并自觉积极筹办校友会活动。

中国科学院还推动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不同学科的培训班和访问学者合作等。牵头组织了多个“一带一路”科技培训班,如“一带一路”海岸带生态养殖与生物技术国际培训班、“一带一路”包養網青年科学家实验测试技术国际培训班、水与环境国际培训班等,斯里兰卡学员积极参加培训,取得热烈反响。7名斯里兰卡学者通过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PIFI)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来华访学合作,其中PIFI学者S. Malaviarachchi教授于2023年当选斯里兰卡科学院院士。

思考与建议

在新发展格局下,中-斯中心将充分激发潜力,让印度洋周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享科教合作高质量发展机遇。共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防灾减灾、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研究与技术应用示范,多学科交叉统筹,既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也是民心相通的合作项目。资助更多科学家来华访问学习包養和工作,培养更多科技人才,壮大中斯科教合作的队伍。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方式,既通过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提升当地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还能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等新型产业进入当地市场改进适用于当地的创新技术、输送相应的创新人才,实现互利共赢。推广科技创新与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的合作模式、“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方式,发挥中斯科教合作的示范效应,吸引印度洋周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搭建区域性的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我国在印度洋的大洋科考能力及中斯合作示范的优势,支撑各学科涉印度洋区域的国际科学计划。

(作者:姚景龙、张长生、罗耀、张镇秋,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陈海涛,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杨敏、魏源送、王亚炜、钟慧,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卫强,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斯里兰卡热带海洋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锚定“双碳”目标 助力乡村振兴_中查包養心得国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碳中和和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双碳”目标是指中国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旨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发展模式要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型,涉及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将“双碳”战略视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根本遵循,是对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乡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乡村振兴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实现密不可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要求“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建设宜家宜业和美乡村”的政策方向,体现了国家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高度重视。旨在通过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锚定“双碳”目标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实现“双碳”目标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首先,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带动乡村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带来的碳排放问题亟待解决,而实现双碳目标则要求农村经济向着低碳、高效、绿色的方向转变。这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引入更多的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可以有效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包養網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双碳目标将通过减少污染排放、增强碳汇能力等措施,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这将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同时,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乡村地区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乡村地区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场所,其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如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农村能源使用等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因此,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碳排放情况,尽可能降低农村的碳排放水平。其次,乡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又使其具备较强的碳吸纳能力。广阔的耕地、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对于固定和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森林等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其固碳能力更为突出。因此,要实现“双碳”目标,可以通过保护和恢复农村地区的生态系统,增强其碳吸纳能力,从而达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

锚定“双碳”目标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

在农村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我国已经通过采用“一控两减三基本”等绿色包養发展措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固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乡村振兴,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

第一,加速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经营主体、产业结构的高质量转型。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构建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提高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技术采纳度,使现代农业科技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减碳增汇的核心竞争力;在经营主体方面,重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产业结构方面,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强调的是,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命根子”,必须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合理规划包養網农业种植和畜牧业结构,切实遏制耕地“非粮化”趋势。

第二,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农业生态价值的实现是农业领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体现。农田、森林、草地和湿地等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可部分抵消工业碳排放。首先,重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森林生态系统在我国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固碳能力最强,可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存能力。其次,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推动生态系统管理,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和恢复海洋蓝色碳汇,重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再次,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探索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提高公众对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认知水平;着力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碳排放交易价格机制,推动我国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权益的市场化交易。最后,建立科学的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生态系统碳汇的动态变化。

第三,促进农业数字创新发展。数字技术将对建设农业强国产生明显的“乘数效应”。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深入实施“数商兴农”。一是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将数字技术嵌入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采用农业无人机应用,对农田进行高效监测和作业;发展农业物联网,将传感器、无线通讯和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实现实时监测和管理农作物、环境和设备。二是充分利用数字平台优势。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方面的决策支持;统筹推进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鼓励企业和组织发展数字化农业平台,为农民提供数字化的农业服务,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三是激活数据要素动能。用数字要素重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数字化农业产品销售,拓展数字化农业市场,支持农业产业链数字化升级;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农民、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第四,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实现“双碳”目标与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双向协同。污染已成为制约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十四五”时期作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深入推进期,需将“双碳”目标融入环境治理的各环节。一方面,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排查和治理机制,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填埋,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另一方面,完善以“降碳”“贮碳”生态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通过建立农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生态产业发展补贴等机制,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同时,增加绿色支持政策工具数量,强包養網價格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此外,还可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建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

第五,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鼓励社会广泛参与。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农民等多方参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明确政策导向,为包養網其提供必要支持和资源。另一方面,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应得到充分的参与和尊重,各级政府可通过开展民主议事和村民自治等方式,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地推动项目的实施。此外,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同等重要。它们不仅可以担任监督者的角色,促使政府更加负责地履行职责,还可以作为项目的合作伙伴,为项目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通过政府、农民、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的实现,为建设“宜家宜业和美乡村”注入新动力。

第六,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的协同推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度创新和管理优化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确立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农村产业绿色化升级、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对农村地区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管理,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管理体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为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通过促进“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福祉双赢。然而,我国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任务依然艰巨,需要持续努力。未来,应以上述举措为主攻方向,为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施 玮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黄森慰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在党的旗帜下奋斗强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查覓包養價格领导推进新时代人民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述评_中国网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题:在党的旗帜下奋斗强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推进新时代人民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述评

新华社记者张汨汨 解放军报记者费士廷、李兵正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我军建设发展的关键,关系强军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加强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放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思考,放到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谋划——

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最高原则,以忠诚为党护党、全力兴党强党为根本使命,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重大任务,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聚焦备战打仗,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发生全面深刻变化,为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深刻昭示——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强国强军的必然要求。

这也是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关键之举——全面加强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

人民军队坚定维护核心、坚决听党指挥,守住了根和魂

党的十八大之前一个时期,人民军队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情况比较突出,如果不彻底解决,不仅影响战斗力,而且事关党指挥枪这一重大政治原则。

2014年10月,党中央和习主席决策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确立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带领全军重振政治纲纪、重整行装再出发,牢固立起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战斗力标准、政治工作威信四个带根本性的东西,为新时代加强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进行深远擘画。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把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这一制度在党章中确立下来。

2018年8月,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在北京召开。习主席鲜明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

新时代人民军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根本的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围绕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作出一系列政治设计和制度安排,取得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为我军实现伟大变革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听习主席指挥、对习主席负责、让习主席放心成为新时代人民军队鲜明特质。

在军队领导指挥体制上,通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更好使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

在军事政策制度上,体系构建军队党的建设制度规定,将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要求在重要法规中固化下来。

在推进工作落实上,建立完善请示报告、督促检查、信息服务三项机制,出台批示指示督办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监督问责等方面措施规定,推动军委主席负责制贯彻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022年金秋,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体制机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持续推进军委主席负责制贯彻落实的坚定意志。之后,中央军委相继印发《关于深化军委主席负责制贯彻落实的若干意见》、《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若干规定》,制定实施军委主席负责制学习教育规划,修订印发《军委主席负责制学习读本》,推动全军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

全军各级把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作为最高政治要求来遵循、最高政治纪律来严守,坚持从新时代强军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感悟实践伟力,不断强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

心中有魂,脚下有根。陆军某部“大功三连”坚持用习近平强军思想建连育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淬炼忠诚和信仰,成为全军“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模范连”。

习主席来到该连看望慰问官兵时,勉励他们发扬优良传统,紧贴时代、紧贴实践、紧贴官兵,做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包養網头脑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打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政治根基——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推进改革强军主题教育活动、“维护核心、听从指挥”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教育实践活动等;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编印《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问答》等,举办少将以上军(警)官政治理论轮训班,狠抓中校以上军官学风,着力构建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引导广大官兵坚定理想信念、坚决听党指挥。

古田再出发,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坚强领导下,全军坚持以整风精神推进政治整训——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查处郭伯雄、徐才厚、房峰辉、张阳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全面彻底肃清其流毒影响;坚定不移整顿思想、整顿用人、整顿组织、整顿纪律,突出打好思想清理、组织清理两场硬仗,深入开展12个重大是非问题讨论辨析;推进政治整训常态化制度化,坚决查处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人和事……人民军队实现了思想上洗礼、组织上纯洁、政治上团结。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这是新时代广大官兵的共同心声,体现了全军部队坚定纯粹的信仰信念。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融入血脉、植入灵魂,成为高度自觉。

“军队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来展开,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增强剂和功放器”——

人民军队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

能打仗、打胜仗,是军队使命职责之所在,也是军队党的建设的根本着眼点。

“全军要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加快提高打赢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我军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习主席率中央军委一班人视察军委联指中心,表明新一届中央军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的鲜明态度。

从朱日和沙场阅兵,到南海海域海上阅兵;从开训动员大会发布训令,到深入部队视察调研……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以来,习主席上军舰、乘战车、登战机,反复强调练兵备战,对备战打仗高度关切、倾注极大心血,以坚定步伐引领全军实战练兵之路。

——归正工作重心,立起鲜明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领导召开中央军委军事工作会议、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等,推动把新时代军事战略思想立起来、把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立起来、把备战打仗指挥棒立起来、把抓备战打仗的责任担当立起来。

各级党委坚决落实习主席关于备战打仗重要决策指示,坚持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坚决把工作重心归正到备战打仗上来,一切为了提高战斗力的舆论导向、工作导向、用人导向、政策导向鲜明确立。

重构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让一切战斗力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出台《关于在党委领导工作中贯彻落实战斗力标准的意见》,推动各级党委把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按战斗力标准统筹资源的运行机制,把人力物力财力向备战打仗聚焦。

——纠治和平积弊,聚力练兵备战

2014年,“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在全军掀起一场场思想风暴,围绕“战斗力标准是什么、战斗力现状怎么看、战斗力建设怎么办”,层层对照检查,人人全程参与,查找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推动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立起来落下去。

开展和平积弊大起底、大扫除,以整风精神纠治备战打仗中的顽症痼疾;组织全军战备突击检查和部队整建制拉动,检验部队战备水平,暴露和祛除党委机关的和平病灶;加强军事训练监察,推动训风演风考风向战走实;抓好备战打仗专项巡视,重点检查党委议战议训、正副书记履行备战打仗第一责任和首长机关训练、领导干部组训督训落实情况……

一系列硬招实招精准点穴,各级党委一门心思想打仗、谋打仗、抓打仗,实现了问题积弊的深纠治、主责主业的真回归、打仗能力的新提升,在与强敌过招、应急应战中回答好“胜战之问”、“价值之问”、“本领拷问”。

——提升打仗本领,忠诚履行使命

认真落实《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作战纲要(试行)》,建立完善战区党委领导联合作战的制度机制,扎实开展实兵对抗演练、跨区基地化训练、使命课题训练、中外联演联训等演训活动,紧贴领导备战打仗实践强化党委战略谋划和指挥能力建设,锻造打仗型党委班子,培养打仗型领导干部。

各级指挥员进入指挥岗位、走进自己战位、走上练兵一线,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砺气”、“强能”,谋划打仗、指挥打仗、带兵打仗本领显著增强。

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下,大江南北座座练兵场,铁甲奔涌,战舰驰骋,战鹰呼啸,长剑引弓,全军精武强能热潮持续涌动,铺展开备战打仗的壮阔图景。

回望强军征途,人民军队聚焦主责主业、向战而行——紧紧扭住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根本指向,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和能力建设,大力纠治和平积弊,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

回望强军征途,人民军队强固制胜优势、不辱使命——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有效应对外部军事挑衅,震慑“台独”分裂行径,遂行边防斗争、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维和护航、人道主义救援、国际军事合作等重大任务,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强则军队强”——

人民军队各级党组织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不断增强,强军兴军的特有优势持续强固

江西永新,青山绿水间,一座雄伟的三湾改编纪念碑巍然矗立。碑顶上,一面镰刀锤头的红旗迎风飘展,一只遒劲有力的大手紧握钢枪,枪口直指苍穹。

96年前,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这里出发的人民军队,历经三湾改编的洗礼,依靠严密的党组织体系,在挫折中愈加奋起,在困苦中勇往直前,铸就了拖不垮、打不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雄师。

人民军队一路走来,严密的党组织体系,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也是我军克服千难万险、战胜敌人的法宝。

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时代,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各级各类党组织的体系结构、类型设置、职能配置等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坚持抓好党组织建设这个基础和关键,体系聚优、贯通发力强组织、强功能、强队伍,把人民军队凝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信仰共同体和无坚不摧的战斗集体。

——优化组织设置焕发新活力

适应军队体制编制调整,规范各级各类党组织职能定位、组成产生和主要任务,构建起与新的领导指挥体制相衔接、与新的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相匹配、与有效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相融合的党组织体系——

军委机关部门党委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部署,确保军委机关履行战略谋划和宏观管理职能;战区党委对辖区部队日常战备和军事行动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军兵种党委坚持以战领建、抓建为战,在推进军兵种建设战略转型中发挥领导作用;战区军种党委加强工作统筹,履行作战指挥和建设管理双重职能;基层党组织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完善法规体系释放新效能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把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关于军队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部署具体化,深入推进军队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出台《中国共产党军队党的建设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军队委员会(支部)工作规定》、《军队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等法规制度,修订《军队政治工作条例》,形成系统配套的党指挥枪制度体系。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2021年5月,200名少将以上军官分两批参加军队党的建设法规培训。以此为示范,各级采取上下联动、分级组织方式,系统加强新法规学习培训和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跟进抓好督导检查,推动全面进入“新法规时间”。

——强化功能作用引领新发展

从高至云霄的“5592”哨所,到万里之外的亚丁湾护航舰船,再到抗疫一线的火神山医院,人民军队使命任务拓展到哪里,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就加强到哪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各级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适应部队使命任务新拓展、力量编成新变化、工作运行新状态,坚持抓组织强功能、抓高层带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强化,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不断增强。

中央军委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对照检视,深刻查摆剖析,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为全军作出表率示范。各级紧紧跟上,从烧旺“熔炉”严起,真拉袖子、红脸出汗,弘扬认真和斗争精神……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明显增强。

军级以上高层党委在我军党的组织体系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全军突出政治标准和打仗能力选准配强高层党委班子,加强民主集中制经常性学习培训,完善落实党委议事决策规包養则和决策监督机制,提高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实际能力。

2022年3月开始,全军营连党委(支部)书记、科室党支部书记、预备役部队基层党组织书记3类示范培训接续举办,探索形成的“学讲研练考”培训模式为部队提供借鉴。各级按照全面锻造“三个过硬”基层要求,拓展运用全军基层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成果分级分类抓好管党务党能力强训,构建机关指导基层工作统筹协调制度,用好“双争”、“三大组织”联建联创等抓手释放自建活力,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为推进强军事业提供坚实基础和支撑。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强则军队强。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军事理论、军队组织形态、军事人员、武器装备现代化……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阔步走向现代化的征途中,全军各级党组织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迸发出空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广大党员不怕牺牲、实干担当,攻克一个个难关,创造一个个奇迹,党旗在任务一线高高飘扬。

“要把培养干部、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集聚矢志强军打赢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人民军队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堪当强军重任的人才方阵加速崛起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摆在强军事业发展突出位置,重振党管人才政治纲纪,立起为战育人鲜明导向,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布局,深化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推动人才领域开放融合,我军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始终保持我军人才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进入新时代,从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到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确保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支撑”;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到党的二十大部署“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军事人力资源管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坚持把人才强军纳入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战略布局一体运筹,鲜明提出军队好干部标准,从政治上培养、考察和使用人才,确保枪杆子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

选人用人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指挥棒,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中央军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干部考评委员会,全方位考察识别、大范围交流使用干部,接续深化干部工作大检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纯洁高级干部队伍。各级党委加强对干部忠诚度鉴别和政治考察,刚性执行选人用人“八个坚持”、“十个严禁”、“凡提四必”,坚持注重基层、注重实干、注重官兵公认的导向,靠本事立身、凭能力进步蔚然成风。

——坚持为战育人,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

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决定》、《军队院校教育条例(试行)》、《军队军事职业教育条例(试行)》……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为战育人向更高水平迈进。

坚持打仗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加速锻造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超前预置新型作战力量人才,激励扶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复合培养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锚定制胜未来战争的“四类人才”建设按下快进键。

立足军事斗争准备实际,注重在重大军事行动和重大演训任务中培养和发现人才,走活应急应战紧缺人才培养和调剂补充路子,探索实施“人才+工程”和“人才特区”建设,建好蓄足打赢未来战争的“人才池”。全军官兵在壮阔军事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一批又一批优秀指战员走进火热的演训场、走向军事斗争准备一线。

——坚持改革创新,深层激发人才队伍动力活力

人员结构布局深度优化。大幅压减全军团级以上机关现役员额,精简服务保障等机构和人员;依托地方高校定向培养军士,订单式招收让专业对口率不断上升;走开文职人员岗位直接引进高层次人才路子,院士穿上“孔雀蓝”……我军加快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政策制度改革实现重大突破。以《现役军官管理暂行条例》为标志的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取得实质进展,军士、义务兵、文职人员等制度改革一体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以及军队看望慰问和救济、军队疗养、军人子女教育优待、父母赡养补助、配偶荣誉金、军人及军队相关人员医疗待遇保障等一大批政策举措陆续出台,汇聚起献身国防、矢志强军的激情干劲。

人民军队昂首阔步,人才强军号角催征,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入脑入心,一项项新思路新举措接续推出,一个个现实矛盾难题逐一破解,一条条爱兵惠兵之策提振军心,人才强军之道越拓越宽,官兵成才之路越走越广。

“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坚持严字当头、全面从严、一严到底,深入推进我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实现根本好转,新风正气不断上扬

作风优良才能锻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

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扭住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不放松,带领全军持续正风气、严规矩、惩贪腐,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组合拳”,推动人民军队实现革命性锻造。

展现新气象新面貌——全军上下从严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整改整肃,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有力回归,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立起了人民军队好样子。

——坚持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

“改进作风必须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对军队来说,就要从军委做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央军委制定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驰而不息贯彻执行,为全军改进作风立起标杆。

紧紧扭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加强对依法依规履职用权、落实待遇规定、规范社会交往、管住管好家属子女等事项的制约和监督,督促守好思想防线、用权底线、法纪红线、家风界线,以“关键少数”影响带动“绝大多数”。

深入开展“八个专项清理整治”,深化拓展基层风气监察联系点工作,深挖严治违规喝酒、请吃吃请、网上收礼送礼等不良风气……推动纠治“四风”由集中整顿向常态化体系治理转变,车轮上的腐败、住房上的特权、舌尖上的浪费得到有效治理,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

——坚持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

党中央和习主席以坚定的决心意志,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永远吹冲锋号,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守“贪污受贿3万元以上一律移送司法”法纪红线,受贿行贿一起查,“老虎”、“苍蝇”一起打,大力纠治官兵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纵深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整肃治理,深挖重处啃食战斗力的“硕鼠”、“蛀虫”,形成全领域、全方位、全时段高压严治态势。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深入开展军队干部反腐败教育,健全完善理论灌输、文化润塑、案例警示相结合的思想教育体系,常态抓好党性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从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的根本性转变。

——坚持以体系治理纯正生态

正风肃纪反腐,从治标到治本,再向治理跨越,靠决心意志、果断举措打攻坚战,更需要标本兼治、系统治理打持久战。

制定修订《中央军委巡视工作条例》、《军队实施党内监督的规定》、《军队党的问责工作规定》等党纪条规,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权力制约监管制度体系构建,为权力套上管束之笼。

督导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包養網行业部门廉政主管责任,牵住党委主体责任“牛鼻子”,探索可查可比的评价指标,上下贯通拧紧责任螺丝、消除梗阻堵点、传导压力压势;纪检、巡视、审计“三把利剑”联动发力,实现监督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拓展军地融合监督成效,巩固深化军内联合监督,构筑利剑高悬、震慑常在的监督执纪大网。

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运用巡视巡察、派驻监督、作风督查、交叉检查、专项整治等手段,严格执行军规军纪,持续扎实推进部队风纪整改,用铁的纪律凝聚铁的意志、锤炼铁的作风、锻造铁的队伍。

战鼓激越高昂,步履铿锵坚定,人民军队正风肃纪反腐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标本兼治综合效能不断增强,部队新风正气充盈、面貌一新。

历史的启迪、时代的昭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新征程是充包養網 花園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人民军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全面加强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精神状态激发出来,把奋进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包養军队现代化新局面提供坚强政治保证。